太阳成集团61999(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CN
EN

化整为零的建筑设计手法

时间:2018-03-20 分享:

鲍小莉

 化整为零是消解大体量建筑的一种有效设计手法,经常被建筑师有意无意地运用在处理建筑和环境关系协调上,也使建筑物的受用主体从尺度上更容易接受。在环境意识大为提升的今天,化整为零对于自然景观旅游建筑而言,更应该作为建筑与环境共生,也是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共生的重要设计手法,因为自然景观资源是自然景观旅游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图 1 肇庆七星岩奥威斯酒店

来源:http:\\www.dggq.com.Pagezxns.asp


 体量尺度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建设性破坏后果。例如肇庆七星岩景区星湖旁直接临水的奥威斯酒店,在违规圈地的同时,设计高度和建筑密度超出《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10) 强制性内容》中强制性控制指标要求,占地总长 500 米。2007 年建成后,建筑庞大而连续的体量形成一道观景的屏障,也使星湖的尺度感骤然缩小,这种只顾及建筑自身对外景观而忽略整体环境的做法,破坏了七星岩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图 1)。

11.bmp


图 2 日本 Akigawa 山谷新建宾馆体量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

来源:[ 英 ] 曼纽尔·鲍德 - 博拉,弗雷德·劳森著.唐子颖,吴必虎等译校.

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44


 建筑学对于化整为零的理解,一般是指根据建筑的功能关系、构成美学等基本原理,将建筑整体形态消解,分散布置的建构方式[1] 。但从建筑体量而言,只要是对整体形态消解的,即将整体化为零碎、将集中化为分散、将大化为小、将高化为低,都属于化整为零的设计手法。化整为零在原有分散体量手法的基础上已有了更多的手法模式,归纳起来包含有:碎片化模式、错落模式、埋地模式、混合体量模式、巧于因借模式。

1. 碎片化模式

      碎片化的英文为 Fragmentation,这个概念在社会学领域用得很多。这里指的碎片化模式实质就是将整体体量打碎,散布在自然环境之中,减少建筑的体量对环境的冲突,这也是最常见的化整为零模式。图 2 是 Akigawa山谷新建宾馆体量的两种不同处理方式,完整体量的方案显得与周边环境十分不协调。我国早期基于传统园林建筑布局的自然景观旅游建筑,都十分注重化整为零手法的使用,通过连廊、庭院将分散的功能体量连接起来,使建筑也成为景观的一部分。如武夷山庄、黄山云谷山庄、华南植物园浦江茶室、桂林博物馆(图 3)等。桂林博物馆设计于 1986 年,选址在西山隐山风景区内,区内群峰西湖相互映衬。博物馆 8500 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对于一个风景区以及当时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体量。因此,以何镜堂先生为首的设计团队认为体量处理是设计的关键,并以“化整为零,融于山水”作为构思原则,平面采用单元式组合布局,并形成参错布置,中间以庭院分隔,既利于多个展览同时进行,也大为削弱了体量感。


图 3 桂林博物馆总平面和首层平面

来源:何镜堂、李绮霞,化整为零、融于山水——关于桂林博物馆的设计构思,

建筑学报 1991.8,5-8


2.错落模式

      错落模式包括前后、凹凸、高低、虚实的错落,从而打破连续单板的大面。这种手法适用于建筑群或单体建筑,使单体建筑不需要分散布置,也可以达到削减体量的目的。沙特阿拉伯的 Asir 国家公园中的 Abha 游客中心,负责对公园的理念进行演示和解释。建筑顺应山顶的坡地,游客从接待室进入后,拾阶而上,通过每一个演示小厅,最后到达瞭望台(图 4)。凹凸断续的平面,将交通过道和功能空间明确划分,并避免了单调过长的建筑形象,使建筑产生了自然的韵律美。错落打破了整齐的形态,使建筑与自然地貌更加贴近。


13.bmp


图 4 Asir 国家公园中的 Abha 游客中心

来源:[ 英 ] 曼纽尔·鲍德 - 博拉、弗雷德·劳森著,唐子颖、吴必虎等译校.

旅游与游憩规划设计手册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22


3.埋地模式

       埋地模式是将主体掩埋在开挖的地面以下部分,待完工后再覆盖挖出的土石,进行种植。这是将建筑体量的一部分消隐,从而实现将大化为小,将高化为低的目的。设计一般不会将整个建筑埋入地下,而是会保留一至两层出露地面,作为入口和自然采光通风,以及远眺观景使用。建筑的实际体量没有减小,减小的是人视觉感官上的体量感。埋地模式将建筑对自然景观风貌的影响减至最小,十分适用于需要保持完整大空间而难以采用碎片化和错落模式的建筑,也适用于受到建设高度和密度限制的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内的建筑。同时,埋地模式有利于建筑的节能,冬暖夏凉。

       波拉美术馆位于箱根伊豆国立公园仙石原山麓,那是一片拥有 300 年树龄的参天榉树和群生植物的原始森林。建筑师安田幸一在对场地动植物、地形、地质、水流进行细致考察后,确定了建筑埋地部分的开挖位置,开挖了一个直径 76m,地下 3 层的钵形结构体,以容纳建筑的巨大体量,使建筑体量对周围环境的压迫感降到最低,尽可能减少对原生植物体系的破坏,并满足自然公园规范制定的 8m 建筑出露高度。整体建筑也顺应高低不平的地表按照一侧三层,一侧四层建造(图 5)。另一个类似的成功例子是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该美术馆建于信乐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美术馆的兴建必须遵守有关的建筑法则和自然环境保护法。因此,建筑综合运用了碎片化和埋地两种模式,顺应山峦起伏的地形将建筑散落在大山深处,并且将 80% 的体量埋在地下。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工程由下而上进行,挖起的土石和植被在结构主体完工后,被复原到原来的地貌上,周围的自然环境被很好地保护起来(图6)。上述两个需要大空间的美术馆均采用了埋地模式,使游客得以在自然保护区或风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感受艺术的熏陶,而不是局限在城市里,这也是它们深深吸引游客的所在。


图 5 波拉美术馆剖面图

来源:安田幸一,郭屹民译,自然环境与高科技共生——波拉美术馆,时代建筑,2004.1,102-109


图 6 美秀美术馆平面和鸟瞰

来源:平面图来自 http://melodylu.tuita.com,鸟瞰图来自(美)亚瑟·罗

森布拉特《博物馆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


4.  混合体量模式

        与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相比,旅游度假区对于建筑建造的开发强度控制相对宽松些。因此随着旅游度假的快速发展,一些大体量的旅游建筑逐渐出现在自然景观环境中,或者通过不断地扩建而变得越发庞大,尤其是没有地形约束的滨海建筑,为了争取到更广阔的视野,将朝向景观的一面做得比较长,层数也较多。例如夏威夷希尔顿度假村这座目前世界上第 14 大的酒店,建筑群由 7 座塔楼构成,有 3386 间客房,最高一座塔楼的层数为 33 层。这么巨大的规模,按照以往的设计经验,即使拆分为 7 座塔楼,也是难以消解其体量,导致度假感的缺失。然而事实上,来此入住的客人如果不在高楼鸟瞰下来,是不会感受到这些塔楼的高度,甚至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原因在于度假村从游客下车点开始到完全开放的大堂周围,一路上绿树掩映下穿插散布了许多一两层高的小体量商铺,林林总总的品牌店、小餐馆,风格为中式和日式的坡屋顶建筑。每栋建筑的外立面也布置了这些小商铺。出挑的屋檐、茂密的大树、长长的连廊、巷子的宽度、宜人的小院、精美奢华的商品,已经将游客的视线长久地停留在这片低矮的空间中,许多游客即使进了塔楼的电梯也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座高楼,而是错认为会和多数的滨海酒店一样只有几层楼高度(图7)。因此,在高大体量的主体建筑下穿插布置小体量的建筑体,形成小尺度的街巷环境,以制造尺度宜人的休闲消费空间的混合体量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高大建筑的体量感,增强度假氛围。


a) 希尔顿酒店鸟瞰模型 b) 希尔顿酒店底部建筑 c)希尔顿酒店底部建筑空间

图 7 夏威夷希尔顿酒店不同体量对比

来源:笔者拍摄


5. 巧于因借模式

        巧于因借模式就是巧妙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天然条件来起到隐藏建筑体量的目的。这种做法不但可以使建筑融入环境之中,还可以起到补偿原来凹缺的形态,使地貌趋于完整。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成功案例。比如黄山玉屏楼、南通狼山葵竹山房、安第斯山的“鹰巢”等都是建造在山体的自然凹地上或凹洞中,适宜的体量恰如其分地填充了原本不连续不完整的山坡线。

       巧于因借模式往往具有很好的设计创意,使建筑成为旅游吸引物。上海松江天马山五星级深坑酒店项目位于上海松江天马山景区,属于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在海拔- 87 米的佘山地质深坑壁,是世界上第一个建造在深坑里的酒店。该深坑是一个开采矿石后遗留下来的废弃石场,坑底的一个小湖面是雨水积聚形成的。在考察了酒店基地现场,阿特金斯设计团队的主创设计师马丁(Martin Jochman)有了初始的构思和目标,决定充分利用这个面积不大的废弃深坑:方案吸取了绿色山丘沿天然岩石表面层层跌落的景象,做了有序的退台变化,客房附着在岩壁上展开,透明玻璃中庭连接地面和底部的垂直交通,寓意自上而下倾泻的瀑布。原本 21 层的大体量建筑仅高出地平面 15 米左右,屋顶采用了绿色植被的覆盖,只有走近坑体,才能鸟瞰整个建筑的规模,大大削弱了建筑的庞大感,使其对周边景观环境的影响降低,最终成型为一座水下 2 层、水上至坑顶 14 层、坑顶地面以上 2 层,60 米高瀑布状的玻璃幕墙中庭,设置了水底餐厅和水下客房的宏伟壮观的五星级酒店(图 8、图 9)。马丁介绍说:“酒店选址所处地区是上海周边具有优美自然环境的主要区域之一,建筑应该完美的结合自然条件,并创造出高品质的环境。客户希望寻求一种独特的酒店设计方案,以有效的解决在近百米深坑上仅可以有两层建筑露出地面的问题” [2] 。


图 8 上海松江天马山五星级深坑酒店

来源:阿特金斯集团(Akins)


图 9 上海松江天马山五星级深坑酒店

来源:a)、c):阿特金斯集团(Akins);b):松江城市规划馆

[1] 李哲,曾坚,肖蓉.当代生态建筑的美学新模式 [J].新建筑,2004(3):62-64.

[2] 马丁的话引自阿特金斯官方网站 http://www.atkins.com.cn

Copyright @ gdzj All Right Reserved. / Powered by PID Interactive 备案号:粤ICP备18020111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502000968号